帝都金融民工求职生存攻略

HOT
frm作者 编者: 中国FRM考试网 预计阅读时间: 4分钟 frm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2016-12-20

frm报名、考试、查分时间、免费短信提醒

  此文仅适用于屌丝、中产或富裕家庭出身主要依靠个人力量打拼未来的,就业地选在北京的,专业为金融、法律、会计、经济等或类型相关但别差太远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年轻人。富、官二代属于另一体系,不适用普通人类的规则;本科学历以下就业情况本人没有直观体会,所以经验也难供参考;很多实力出众,计划创业,或者本身对自己的定位并非普通青年的大神,也可以跳过此文,不要浪费宝贵时间。另外,这是一篇非常主观的文章,其内容都是笔者基于自身实践的片面认识,没有站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治高度,没有砖家的研究深度,注定只能是一家之言,请大家慎而又慎地阅读,看到有用的地方,批判地借鉴一下,如果发现实际上是通篇废话或错误连篇,那最好全部忘掉,就当我这个人没发生过。
 
  好了,言归正转。我将以自传体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关于求职的所有感悟。
 
  我有什么?
 
  2013年,我带着如下装备,乘坐着和谐号,独闯北京:
 
  1、性别男
 
  2、京外某985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学历学位证
 
  3、英语六级证
 
  4、司法考试证
 
  5、一套西装
 
  事后证明,形形色色的证书是锦上添花的敲门砖,实习经历是让面试过程更加顺畅的润滑剂,都在某方面很有作用。但是——归根结底,追本溯源,高校学历的档次决定了你可选择职位的档次,专业决定了你职位选择的方向,而看似不起眼的四六级证,分别对于本科生和硕士来说则是各大招考简章名明文规定的生死证。切记。(请原谅我此处以及下文无数处的决绝与刻薄,因为,现实就是残酷的,我不想在这营造温情逗大家玩。)
 
  我对初来北京的自己的评价是:无户口,非生源,未留学,没门路。可以说,四无产品,毫无优势。
 
  一、准备
 
  如大多数被上世纪90年代香港律政题材电视剧所刺激而选择了法学专业的同学一样,上了大学才知道大陆的法律实践和电视上的香港黄色卷毛大律师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大一还没读完时我就已经对国内法律行业完全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除了努力考了硕士和司法考试作为找工作的筹码外,根本没打算从事专业法律工作(关于各专业的对比,后面可以详细说说)。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感觉,我的同学们还是有很多人充满热情地活跃在法律领域,大家的想法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我想,只有那些明白中国法律阵容而又坚持走上法律道路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法律人吧。(当然,也请大家不要误会,我离开法律界不等于离开了法律。大学,学的其实是思维,我的法律思维构架是今生无法改变的,而且也注定指导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实践,这是7年法律学业给我的恩惠,也是我的一个优势。这是我必须承认的。)
 
  学习法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公务员和银行等大规模用人单位都会给法学人一定的名额。于是,我的目标锁定在公务员和银行。其实当时也清楚大央企、大国企才是名利双收的好选择(尤其是当时盛传某石化的一个吊灯相当于一个镇的GDP,oh my lady gaga!),但众所周知,央企的招人并不像公务员银行那样透明化、程序化、规范化,而且可能还有些许的神秘化和一点点情绪化,所以我只能愈发的自我克制了。再加上学法律的直接进企业估计只能进法律部,企业法律部,往往都不会是主流部门。
 
  在确定大目标后,事情就简单了,先说公务员,由于各单位的入职考试也会一定程度地考察行测内容,所以准备公务员考试是备考所有工作机会的基础。由于我的城市定位在北京,所以公务员的重点是国考,另外选了一个在时间上先进行的某省考作为练兵(北京地方公务员考试需要北京户口,所以……)。
 
  这里还要说个插曲,在校刚开始准备国考时,我找了个国考QQ群加入,想讨取一些经验,进去后我发言问了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我看来很正常的某部委和某在京职能部门报考哪个更好,其实这也是我国考的两个候选目标。结果迎来的是满群的冷嘲热讽,总结精炼一下就是:闹笑儿呢?不自量力。这时我才细看了一下,群里的人讨论的都是某某县的国税,某某市的边检什么的。我赶紧默默退群,但毫无对其他群友的不敬之意。面对职场战争,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决心是第一性的,我志尚在,必须远离任何可能的腐蚀。但骄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上路的凄凉,众人的选择必有其合理性,在看似攀高,实际越走越窄的道路上,我是否还有回头嘲笑无志者的机会?万一一脚蹬空,在落地之前,是否还有机会把过往依依回首?我不敢深想。(后来残酷的事实确实证明我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考试过程不提,先考的某省考的职位招2人,我考了第2名,进了面试,由于肯定不会去那工作,且面试路途遥远,就通过书面声明放弃了面试机会。国考报考职位招4人,我笔试第1名(共16人),进了复试,过程中规中矩,复试后就没有然后了。总的来讲,我的笔试都取得了较高分数,尤其行测;之后的银行经历和跳槽经历也侧面证明了我的面试能力。
 
  我只能说,我已尽力,无愧天地。
 
  二、选择
 
  虽然国考无疾而终,但是通过国考积累的考试能力帮助我在银行界有所斩获。四大行(工农中建)我全都报名,其中三家给了笔试机会,两家笔试过关,参与面试,最后某行北分成功。与此同时,某家规模很大的股份制银行北分也给了OFFER,自此工作算是有了着落。选择并不困难,某股份制银行不保证落户,某大行确保北京户口。于是,我成为了四大行光荣一员。当然,说起来轻松,事实上竞争还是蛮激烈的,过程也是痛苦的。现在还清晰记的某股份制银行终面,下着雨,发着烧,昏昏沉沉,进了考场的我立即如同打了鸡血,舌战群HR,满血复活,面试完毕,出了考场,马上萎靡坐倒,大啃面包;也记得去参加某大行的笔试,也是下着雨,更大,由于不熟悉路线,连续坐错车,筋疲力尽,最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公交,上了车,找到座位,雨停了,就透过车窗看到了鸟巢——雨后的鸟巢。眼泪就出来了,第一次看到鸟巢啊,真壮观啊。身上是湿的、手里的包是湿的、眼睛也是湿的,还有点冷。我一无所有,你却如此壮观,不能给我一个更好的心境让我再来看看你么?后来?对,就是这个行……入职后的闲聊,某资深员工告诉我:我行的招聘全都是通过关系和暗箱操作进来的,我心里暗想,不对吧,我就是考试进来的啊,什么门路也没有啊。后来经过思考,我想老员工说的也不完全错,确实会有很大一部分同僚们来路不正,但就分行级别的招聘来说,还是会有一部分名额留给全凭考试的屌丝,这是招人的绝对数量决定的,相比较而言,总行级别的招聘因为名额更少,可能留给屌丝们的机会就更小,所以这一点大家也要注意。
 
  求职过程中我需要总结的东西很多,比如作为京外高校学生,毕业时对于北京及北京就业市场的了解程度不够,调查分析不够,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凭着一张火车票闯北京。仅仅掌握了公务员考试、大型银行招聘等比较明显的渠道,对于很多的优秀国企、外企、事业单位等都没有了解,也没做尝试。倒不是说尝试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只是回想起来觉得对自己还是有些不负责任了,很多可能的机会都被错过了。不过还好第一脚没有踏空,没有毕业即失业。
 
  从我失于公务员,得于银行的情况来看,身边的人对此评价不一,比较实际的人觉得在银行好,既体面,有前途,收入又高,公务员收入低,风险大;也有很多看中公务员的地位感、前程和灰色收入,替我遗憾。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遗憾的,作为一个男人,对平台的追求应该大于对金钱的渴望,至少我是这样。
 
  三、银行
 
  回过头来说,银行业,或者说以银行业为核心的中国金融业,确实是应届生的非常好的选择,因为这个行业的利润率相比实体行业要高太多了,平均收入也遥遥领先于社会其他行业,这是由于金融行业自身性质以及我国金融行业行政体制决定的,至少在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奉旨赚钱的局面不会改变。
 
  (1)排序
 
  银行招聘应届生的专业范围(偏好度依次减弱):金融、会计、经济、法律。当然,其他专业的也未必没有机会,我的同事就有学计算机的,但是专业相隔太远的确实不行。下面我为大家揭开银行面纱。以银行作为雇主,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进行比选?北京地域范围内的银行应该有如下排序(这个排序未充分考虑收入因素,个人意见,谨代表个人):
 
  按性质(NB程度依次降低):政策行(主要是国开)>四大行>交行>中信、招行>外资行>各全国性股份制(光大、兴业等)>北京银行>各城市银行>邮储>农商行>其他。
 
  按层级划分(NB程度依次降低):政策行>四大行总行>交行总行>中信总行、招行总行>其他各种总行>四大行分支行>交行分支行>中信、招行分支行>其他分支行。
 
  排序是综合考虑了职业发展前景、工作舒适度、社会尊重度、工作压力、是否承担额外营销压力、收入报酬与劳动付出等因素得出的结论。而且仅适用于普通员工的对比,对于中高层领导来说,问题就复杂的多了,好坏的判断标准是需要个案分析的。总的来讲,越是大行,越是级别高(如总行),工作压力越小、舒适度越高,反之亦然。
 
  排序的基本原理是——主动权选择论(个人造词,见笑)。即选择那些主动权更多的地方。只有让自己处于握有主动选择权之地,你的职业生涯才能不断向上攀升。总的来看,越高层级的平台,占有越多的资源,处于更佳的视角,接触更高层次的决策者,享有更多的机会;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使你不至于为短期内改变现状而着急,良好的视角为你提供了更多绘制职业篇章的素材;身处高层次平台,你的见识和能力能得到相匹配的共同提高,而眼界和能力的提升让你面对机会懂得如何去把握,从而发展快人一步。
 
  (2)收入
 
  收入方面,则比较复杂,这不仅要考虑各家银行性质的不同,总部与分支机构层级的区别,更要考虑银行前中后三台职能的不同。而且,注意,收入不是全部,收入只是现时概念,发展才是未来概念。在银行,你可以用收入换发展,绝不可以反过来。那么,收入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首先从银行性质方面进行区分,四大行胜在稳定,级别差距造成的收入差距较小,整体收入较低,但相应压力更小,性价比较高;政策性银行接近央企或公务员的管理,收入更加稳定,待遇高,但业务集中,人员规模有限,进入门槛更高,不属于商业银行体系,在此少做讨论;交行可以参考四大行;招行、中信其实在很多方面类似于四大行,属于超级国资金融控股集团的银行端,规模比四大略有不及,商业氛围更浓,考核压力更大,相对的平均收入也要高于四大行,总体性价比也不错;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们都是一个特点,压榨营销潜力(其实招行、中信可能也存在这种情况),营销指标压力大,收入与绩效挂钩程度高,造成的结果是,在高压下享受高收入或离开;北京银行不错,但听说本地化比较严重,北京人进的话有一定优势(其实不太了解);其他银行都是上述选择不成功后的备选,性价比较低,不做细说。
 
  从部门来看,前台收入最高、中台次之、后台再次。前台包括公司业务部、个金部、投行部等,中台主要是授信部、审批部、资产负债部等。
 
  从银行的层级方面,总的原则是:层级高的不一定收入高,比如总行收入可能要比支行同级别员工收入低;层级地的未必收入低,这主要看地理位置和客户资源。
 
  四大行总行工作2-3年的员工,月收入应该在10-15W之间,四大行北京分行2-3年员工在15-20W之间(总行收入取全国平均数、北分收入取北京平均数),在支行层面,主城区的支行平均收入超过北分,可以达到20W+,对公营销部门的客户经理(支行收入最高的普通职位)平均更是可达40-50W(税前)(其他岗位平均数的2倍),普通城区支行平均收入接近或低于北分,对公营销部门客户经理可达30-40W,郊区支行未知。股份制银行的所有层级收入都高于相对应的四大行的职位,级别越高的领导,收入差距越大。当然,收入与压力成正相关发展。
 
  从发展前景来看,无论什么行,都是层级越高,发展空间越大,这是毋庸质疑的。
 
  (3)感受
 
  工作感受方面,应该说与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金融是公认的高收入行业,高工资、高福利、不封顶的公积金和补贴,等等。但同时,也同世界所有地方一样,金融业也是比较忙的行当,平均工作时间绝对处于较高水平,高收入绝不是白拿的。当然,并不是每个业务条线都一样忙,与收入分布阶梯相同,银行最忙的肯定是前台营销部门。个人客户经理工作内容相对简单,坐镇网点通过个人营销能力,以有限的业务忽悠无限的大妈。但是,个金业务虽然是个业务大项,我在此不想过多述及,因为个人认为在银行干个金是没有大前途的,对公业务才是王道。所以,后文的银行业务,仅指对公业务。对公业务的经理们跑客户、拉关系、作流程、签合同、喝大酒等等,平均下班时间在7-8点、周末加班都很正常,而且长时间处于人格分裂状态之中,载着领导时就是司机,坐在电脑前就成了专业财务分析员,向上级汇报时俨然演说家,营销客户时瞬间变身孙子,上了酒桌成了三陪……赚钱不容易;其次是中台审批核准部门,面对着繁重的审批压力和重如泰山的审批责任,心理压力甚至大于生理疲劳;最后是后台部门,活动半径较小、较少外来压力,但工作量同样很大。有人把金融街的金融白领们叫金融农民工,其实这更可能是来自金融业者的自嘲,白花花银子的代价可能是生活、身体,甚至生命。
 
  (4)陷阱
 
  银行的结构分为老式层级管理和扁平化管理。大行主要采取总、分、支、网点四级的老式结构,即总行之下为北京分行(省级),北分之下设若干家区域支行(一级支行),各支行在本区域设立支行管理部及营业部,并统辖5-20家不等的网点支行(二级支行,就是我们经常取钱存钱的地方)以及自助银行(没有人,只有机器)。股份制银行多采取扁平化管理,总行下设各省级分行,分行直接管理各支行,各支行都是部门+网点的配置,一站式承担管理、信贷、存款、结算等全部职能,之下不再设置网点支行。甚至有的银行扁平到总行直接对应一个地区的几家分行,仅两个层级的程度。这是不同银行类型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定位不同的客户群体,选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后的自然结果。那么,银行系统中最具迷惑性的词——“支行”产生了。仅凭支行二字,你完全无法判断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职业样态和发展阶段。你可能在某大行的北京某繁华地段的一级支行公司部/机构部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合法收入秒杀一切公务员、一切总行;也可能在某大行某郊区一级支行某职能部门过着房贷工资月月抵消的苦逼生活;当然,你也可能在某个支行(实际是网点),平均每天站8个小时或者数5000张钞票,为何时转正而发愁。
 
  有鉴于上述区别,在应聘银行时,你需要详细了解该银行招聘员工后有怎样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安排。总行直接招聘的员工,可能会有1-3年不等的基层培养计划,结束后是否一定回到总行部门各有说法。分行招聘的正式员工多半会直接分配到各一级支行,与一级支行签订合同,并一下到底,直入网点。那么,关于何时结束柜台生涯,离柜后是继续在网点其他岗位轮岗还是有机会进入一级支行,是否有向分行、总行的晋升通道?这些都是你需要了解的。当然,HR不会和你详细解释这些细节,你需要从老员工处获得第一手资源。
 
  可以说,进入你心仪的银行后,最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风险,来自于最基层工作的粘性,直到现在,与我同批次入行的,仍然有奋战在网点一线的,这就有点耽误了。能否摆脱一线岗位,进入有价值的金融岗位循环上升通道,取决于如下方面:职能部门与所在网点的话语权对比(网点老大一般与各职能部门经理平级)、职能部门的缺人程度,所在网点的缺人程度,所在网点在行里的地位,网点领导的强势程度,领导是业绩偏好还是人文偏好(后者会比较关注员工个人发展),各主管行长的位次和话语权(比如主管人力的第一顺位副行长向主管个金的第四顺位副行长要一个柜员到人力资源部来,成功率就比较高,反之没戏),个人的表现(新员工的各种表现还是有人在关注的)。此外一些盘外因素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比如你在官网上发表一篇文章,恰好被某行长看到,大笔一挥,“这个年轻人值得培养,调上来!”。又比如经常在外边跑业务的机构部需要新人,几个小伙子都不错,那就谁有车谁来吧,都没车?那就谁会开车谁来,用着方便很重要;再比如,行里老大是摄影迷,恰好你也是单反发烧友,你懂的。总之,情况纷繁复杂,但也有一定规律。原则就是尽量避开领导不太关注、业务品种也少的小网点;尽量避开业务量太大,人员少,难以脱身的网点;尽量多参与行里举办的各种活动,以体现自己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文字能力,沟通能力等;尽量多接触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留下好印象,因为各职能部门都面临换血问题,也都会关注年轻人的表现;尽量给别人留下一个乐于沟通、阳光、谦逊的印象;如果有条件,多培养自己一些爱好,并把硬件备齐,呵呵。记住!每有一个人被挑选出来,都意味着所有候选人已经被过滤了一遍,被考察了一遍,被选中的人不是你,总有原因。总之,永远不要自弃,其实你一直被关注着,努力做总有生机,放弃自己,别人也会放弃你。
 
  当然,要想享受上述苦恼,你首先得有正式员工的身份,如果你是劳务派遣工,那上述的苦恼简直就是甜蜜了。劳务派遣员工,并不是银行的员工,而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直接签合同,再由劳务派遣公司依据与银行的合作协议,向银行输送的劳动力。银行向劳务派遣公司支付报酬,不负责员工的薪酬及各项社会保障支出。对于正规高校的应届生,我只能说,这不是你的菜,因为虽然同在银行工作,劳务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的职业发展轨迹完全不同。一位劳务派遣员工,大概会在银行柜台无怨无悔地奉献至少四五年的青春后,才可能争取到转正的机会,但是即便完成转正,也并不是说具有了与正式员工等同的地位,其职务晋升往往局限于网点支行体系内,包括不限于柜员、高级柜员、大堂经理、业务经理、网点客户经理等。至于户口什么的,就想都不用想了。
 
  原则:一看性质,二看层级、三看地域,四看部门。上述四者结合的好,收入自然没问题。
 
  请大家不要喷我的排序,因为这本来就是个主观的东西,哪怕是让人社部的专家来排序,也会有人不认同。每个人眼中的金融行业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主观的。
 
  四、变化
 
  上文提过,银行系统,无论是总行还是分行招人,现在的趋势都是先放在基层锻炼,并在至少2-3年后择优提升。进入银行基层部门,如果你比较幸运,没有在柜员岗位耽误太多的青春(最多不要超过1年),并且进入了比较有发展前景的部门(主要是一线营销部门或权力部门),那么在工作了三到四年后(指你从事有价值的银行业务满三年后,不包括柜台、大堂的工作经历),你的专业能力、年龄、经验积累、工作精力、工作新鲜感达到了一个最佳结合点(就是说过了这个时点,总有一些数值开始走下坡路),你就必须开始考虑自己的下一步了。我称其为“三年之痒”。3-6年是一个重要的寻求变化的窗口期,大多数的银行业向上竞聘者或跳槽者都是在这个阶段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变化。
 
  向上竞聘是普遍选择,依据自己在基层银行的工种,向上层行(总、分、支)对口部门发出申请,并参与竞聘。内部招聘的机会并不是总有,而且基层员工一般也是在工作一定年限(一般是2-3年)后才具备内部竞聘的资格。竞聘主要以笔试+面试的方式进行,这里边的学问也很大。基本遵循关系户优先、熟人次之,如果还有名额,可以考虑成绩因素。关系户就不说了,您总会发现一起入行的某些表现并不突出的人却总能够在利益分配的时点得到最大的那块蛋糕,这不是你能决定或改变的。熟人次之,这并不是说简单的走后门,而是在一个银行的内部体系中本来就存在着上下层级之间的诸多交叉与合作,很多下级行的优秀成员早就通过借调、项目合作等机会获得了上级行领导的青睐,那么一旦招聘窗口打开,选一些自己已经挑好的“熟人”就很正常了。如果你既是关系户又是“熟人”,那么只能说:“我看好你呦!”如果您不是关系户,又没有提前使自己成为“熟人”,那就只好依靠考试了,我只能对你说:“祝你好运”。
 
  跳槽也是一个选择,银行前中台的人选择这条路的比较多,因为高薪挖角大行成熟的前中台业务人员是很多规模较小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迅速扩大业务、拓展客户资源、提升人员整体素质的不二选择。银行业者跳槽首选的往往是银行同业,其他金融机构也有可能涉及。这里就顺便谈谈金融行业的其他行当。
 
  信托、基金是空手套白狼;投行、证券是依靠技术捕狼,都是好猎手。保险、担保尽量远离,除非是好一点的企业的总部。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封闭的金融体系,这两个因素造成了全行业的兽性狂欢,凭一个牌照就可以赚钱的情况比比皆是。世界五百强动辄就是一大排中国的金融机构同时上榜(尤其是银行),其实这仅仅是收入或规模的排名,而非竞争力排名。花旗之于工行,就好比老叟戏婴儿,人家的手段和功力,说给你听你都听不懂。所以,金融业必须保护起来发展,所以,保护之下的金融业机会多多。
 
  单纯从收入的角度说,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果有好的机会,那么确实可能比在银行更赚钱。但是,我仍然奉劝各位,当今的中国金融业,如果进行一个比喻,那么银行好比是一个公务员体系的大部委,而其他金融机构都是围绕这个部委建立的事业单位。离开了银行,其他的神马都成了无源之水,只有贴上银行,才能踏浪而行。所以,先进银行再说,在银行,你就可以笑看一切可能,而后主动求变。如果在其他行当起家,选择面会窄很多。
 
  五、北京职场
 
  这里可能又要跳回开头,谈一谈现在的北京职场,对于金融、法律、会计等几个专业的阿猫阿狗们来说,职业大类的排序。以下是我综合各种信息对于北京各类可供金融、会计、法律阿猫阿狗们选择的工作的大排序:
 
  实权国家部委公务员(及参公)>优质央企总部>优质北京国企>银行总部>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一般国家部委局办>普通央企>外资行、投行>银行分支行>普通北京国企、事业单位>优质民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其他金融机构>律所>普通民营企业。
 
  公务员:有人可能说现在是习大大时期,今后中国的公务员人生已经完全不是以前的老样子,会质疑我对公务员的高估。其实我高排公务员的原因不外乎前文提到的主动权选择论,比如你在发改委、证监会,你面对的就是一切变化的可能和所有主动选择的余地,反之则绝对不成立。当然,想在短期内见经济效益的,或承担家里几口人口粮负担的,公务员确实不是最好的选择。
 
  央企:北京得益于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央企总部大多位于此,这又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职业选择。虽然并不是每个央企都很好,但总体来看,稳定的市场环境、相对较好的公司治理、清晰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有竞争力的薪资标准和福利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综合而言,央企的发展平台潜力与薪金收入都处于较高水准,确实处于求职食物链的顶端。由地方政府国资部门控股的企业称为国企,道理与央企是一样的,但国企范围更广,更复杂,更加参差不齐,这里才是改革的重灾区。像什么首钢什么的,都已经进了棺材的,就别去陪葬了。
 
  民营企业:其实比较复杂,百度、腾讯这样的企业可能就非常不错,但是就职业和所在市场的稳定性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国人热爱铁饭碗,应届生们也很难免俗,再好的民营企业也不能保证你不被裁员。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更加难以预测,要么应有成为股东的责任感,要么应该努力使自己早日具备更强的通用性,做好主动或被动换东家的准备。开头我们就已经说了,本文献给没有冒险精神的阿猫阿狗,选择民营企业证明了你的冒险精神,那么你是不是应该有创业的打算?反正我觉得,创业的年轻人最值得尊敬。
 
  会计师事务所:其实是很好的地方,既锻炼人,职业体系也比较健全,职业发展预期比较明确,收入也很可观。但是太累,太辛苦,有听过从业者不堪心理之苦自杀,不堪身体之苦猝死的。既然要进所,就一定想清楚为什么进,是寻求历练,把这当做跳板,还是真的想成为一名签字的会计师。考虑到其劳累程度、对身体和精神的摧残,以及未来选择的不确定性,我把它排在比较靠后的地方。
 
  律所:律所的不确定性太大,而且想华丽转行很难。
 
  以上的职业排序,来自于心中对于职位所蕴含的的价值的排序,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无非以下方面,我是基于如下的价值排序而做出的上述职业排序:
 
  1、解决北京户口
 
  2、工作的平台价值
 
  3、工作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4、不加班或少加班
 
  5、单位与家的距离及交通情况
 
  6、收入(包括各种福利待遇)
 
  北京是个赌场,任何有想法的人都可以来这里一搏,但是,这个赌场是有最低消费的,那就是房价。北京的房价脱离了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承受能力。我在前文侃侃而谈,讲述了自己作为屌丝的拼搏之路。但我必须坦白,我在北京这条事业线上确实是屌丝,是艰难的行者。但我堂而皇之地闯到这里的底气实际上是家里给我解决了房子、车子等最基础的问题,我的最低消费不需要自己承担。我想,谁来承担、能否承担、怎么承担这个最低消费,这就是回答该不该来北京这个问题的最大关键点吧。对于男生尤其如此。你可能会碰到不介意与你租房一辈子的女孩,但你遇不到这样的丈母娘。可能你觉得我说的太残酷,但是我想,最残酷的永远都是现实。
 
  有人说,人生成熟有三次。第一次: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知道有些事情即便努力也会失败。第三次:知道第二条,但仍然选择去做。愿大家,至少成熟。
 
  *本文选自:公众号职业精鹰(jobsjy),作者小鹰,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原作者。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
中国frm考试网(www.frm.cn)综合整理提供干货资讯,来源:网络,若标明原创文章,经授权转载,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frm题库
FRM考前强化提升

备考工具

    收藏本站 咨询学姐微信二维码 资料专题 模拟机考

登录

登录

请输入您的昵称
您正在备考FRM 几级?
您目前从事什么行业?
GARP does not endorse, promote, or warrant the accuracy or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or services offered by frm.cn. GARP®, FRM® are trademarks owned by GARP.